“百善孝為先”。孝是給 父母 端上的一杯茶,孝是對父母的一句問候,孝是陪伴父母的每一刻。孝,其實就是 生活 中,我們為父母做的點點滴滴。孝乃為人之本。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 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尊守的行為。
古時有漢文帝劉恒,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 母親 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古人如此之 愛 父母,我們更應該 孝敬 父母。我們雖不能“恣蚊飽血”,但我們總能“扇枕溫衾”;我們雖不能“鹿乳奉親”、“臥冰求鯉”,但我們總能為父母端上一杯茶。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于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鬃訉"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親。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并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孝文化洗腳雕塑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于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